吴忠日报讯(记者 白雯喆)“娃他爹,这个月我在厂里挣了2700块,家里的日常花销够了,你给我寄回来的钱,我都存起来了,以后给娃上学用。不说了,我得赶紧上班去了。”近日,家住同心县下马关镇马高庄乡平远村的锁国珍正准备出门时,接到了在外打工丈夫的电话,简单和丈夫说了几句,锁国珍穿着厚厚的羽绒服、时髦的高筒靴快步走出了家门。
步行了十几分钟,锁国珍就到了建在村里的扶贫工厂。放好外套,锁国珍利索地打开缝纫机器,开始了一天的缝纫工作。拉线、剪线、紧盯缝纫机打针数……尽管只在工厂工作了3个多月,锁国珍的操作却十分熟练。
“这个工作对我来说太简单了,我当时培训了5天就正式上岗了。”锁国珍一边忙碌着,一边说着在工厂打工的经历。
锁国珍一家四口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丈夫常年在外打工。一年下来,2万多元的收入只够维持家用。锁国珍说:“我家是移民过来的,在这住了8年,家里的地少,种庄稼也挣不上钱,丈夫在外打工,我就在家照顾孩子。”
直到2019年8月,村里建起的扶贫车间在招工人,锁国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厂里报了名。“没上过班,没进过工厂,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。进厂后,发现厂里的工作就是咱在家里都拿手的缝纫活儿,心里有了自信。”锁国珍说,工厂的工作都是计件,在厂里工作的第一个月,锁国珍便领到了2000多元的工资。这2000多元钱不仅让锁国珍家的生活有了改善,也让锁国珍对未来的日子更有信心。
像锁国珍这样从家庭主妇变身为上班族的留守妇女,下马关镇有550余名。近年来,该镇充分发挥移民村留守妇女多的优势,狠抓劳务产业“铁杆”庄稼,在建成亿金服饰扶贫车间的基础上,采取“1+7+N”的模式,先后在7个移民村新建扶贫车间7座,根据扶贫车间用工岗位需求和稳定就业贫困群众意愿,实行定单、定向、定岗培训,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。通过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口,该镇的巧媳妇们走出家门当工人,挣钱、顾家两不误,就地实现了就业一人、脱贫一户的目标。
相关推荐
-
2020/07/16
-
2020/07/16
-
2020/07/16
-
2020/07/09
-
2020/07/02
网友评论
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